新现传染病病原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感染模型建立虚...

建设理念: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共出现新现传染病40多种,并以约每年新现1种的态势发展。我国共发现20多种新现传染病,并且伴随已有病原体变异导致传染病再现不断发生。人群对新现和再现病原普遍缺乏免疫力,感染性疾病的疾病谱已发生改变,给人们防控感染性疾病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教学往往局限于对经典病原学知识的讲授,与临床实践有所脱节,特别是在追踪行业最新进展上时效性相对不足,在新现再现病原知识教授方面存在较大的空白。在传统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病毒学实验的开设受到极大的限制,如,病毒的病原检测危险度较高、往往涉及生物安全问题;病毒的分离、定量操作熟练度要求高,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难以达到相应的操作水平,教学效果存在瓶颈;病毒感染模型的制备涉及分子、细胞、动物相关的多种实验技术,不仅难度大、而且时间长、成本高。因此病毒学实验一直是传统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短板,难以系统、全面的开设。

本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以临床案例作为切入点,向学生展现新现传染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的发病过程,以及临床实验室诊断的基本方法。进而以虚拟实验引导学生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中对病毒病原体进行滴度测定、感染模型制备。后续还通过病毒的基因序列比对、蛋白分析、进化树分析等展示,从病毒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诊断与防治等方面,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对学生进行跨学科综合性科研设计训练。项目以虚代实、以虚补实、虚实结合,弥补传统病毒学实验教学的不足,并拓展教与学的维度,提高教学质量。值得一提的是,项目还引入了思政元素,注重医学生良好思想素质的培养。

综上所述,本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将达到以下实验教学目的:

① 熟悉新现传染病SFTS的临床过程,了解临床实验诊断的流程,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② 通过虚拟SFTS病毒的滴度测定、感染模型制备,通过模拟训练和问答考核,让学生无风险反复沉浸式学习与演练生物安全级别较高的各种病毒学操作,提高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基本的科学素养,拓展病毒学实验的广度和深度,提升病毒学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

③ 结合开展针对SFTS病毒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诊断与防治等方面的综合性科研设计训练,实现早科研,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

④ 通过在临床案例、虚拟操作、科研讨论中,结合传授传染病防控、人文关怀、生物防恐、原创性科研等理念,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

 

课程体系:

本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以临床案例作为切入点,向学生展现新现传染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发病过程,以及临床实验室诊断的基本方法。进而以虚拟实验引导学生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中对病毒病原体进行滴度测定、感染模型制备。后续“项目拓展”模块还通过病毒的基因序列比对、蛋白分析、进化树分析等展示,从病毒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诊断与防治等方面,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对学生进行跨学科综合性科研设计训练。项目以虚代实、以虚补实、虚实结合,弥补传统病毒学实验教学的不足,并拓展教与学的维度,提高教学质量。值得一提的是,项目还引入了思政元素,提升医学生生物安全意识,注重医学生良好思想素质的培养。

 

教学效果:

课程在我校临床、基础、护理、预防、检验等不同医学相关专业学生中开展实验教学,整体上实现了基础-临床-科研相互渗透,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上得以协调发展。

获奖: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上,我校2016级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在创新研究组获二等奖一项;2017级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在实验设计组获优秀奖两项。

课程在“新冠”疫情期间(202003-202101)持续开放共享,在“ilab-x空间”的浏览量增加了一万一千多人次,为线上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为疫情防控提供了较好的支持。

 

专著教材:

[1] 李明远、徐志凯 主编.《医学微生物学》.第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

[2]李凡、徐志凯 主编.《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

[3]强华 主编.《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年